News

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 新闻中心 —

穿透历史、连接当代:中外学者齐聚上海,探讨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4日在上海开幕。约500名中外学者专门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重新解释“为什么是中国”。多位知名学者在主论坛上指出,中国研究“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中国、向中国学习。然而,今天的中国仍然没有被世界充分了解。了解中国、问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 中国的-umay“有关中国的问题”几个小​​时内就走红了。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是什么?与会的中国研究专家否认我们认为,回答“中国问题”,需要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深耕国学。 “国学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在会议发言中指出,他观察和研究的中国研究正在进入2.0版本。 “中国研究不再以西方为中心。” “南方国家也以中国和中国叙事为基准,这与西方一些带有偏见的讨论完全不同。”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随着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知名研究,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任何脱离中国场景的中国叙事都可能成为遥远的风景。”林尚立认为,只有将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场景”,才能了解中国,进而解释中国,造福人类。——2004年中国在上海举办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时问《人物》 出席论坛的嘉宾中,有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汉学家。到2023年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召开时,将对“以中国为方法”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讨论。德国著名汉学家史汉伟是世界汉学大会的老朋友。 2023年,他在会上建议欧洲人也应该像中国一样,开启向中国学习的新“长征” 已经向欧洲学习了。在本次大会,他再次来到现场,真实感受了世界各国汉学领域的现代发展与变革趋势。 10月14日,与会嘉宾听取了会议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在专门定制的“中国式现代化”考察中,更多来自南半球国家的中国学界专家基于实地考察和经验,联合致力于探索“中国方案”中全球内容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巴基斯坦学者赛义德·哈桑·贾韦德在参观徐汇滨江时表示,这里最了不起的就是“人人为人民服务”,这是真正的“治国之道”。阿根廷学者马豪恩重点分析了“中国方案”与当前拉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和技术升级的“相似之处”。他认为我们不能只在纸上解释中国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学会用中国现代化方式的内在逻辑,为重新思考拉美的发展道路提供更多启发。 ——互学互鉴、面向未来 主论坛上,众多中外嘉宾畅谈“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贯通古今,汉学是面向未来的学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永鹏认为,只有不断完善汉学知识体系,在学术界深入解读中国,才能更好地用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为世界做出贡献。 10月14日,与会嘉宾听取了会议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吉亚摄希腊西马其顿大学青年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表示:“鉴古助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爱读古代经典。林尚礼认为,研究中国未来的研究应该有“贯通古今的广度”和“探索中华文明内涵、探索中国道路的全球价值的深度。” 文明互鉴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探索的不竭动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去中国。”
Tel
Mail
Map
Share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