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清洁供暖:“能源版图”拓展,“绿色模式

随着天然气、海水、陆地、生物质、风等清洁能源的广泛利用,青岛构建了多能源辅助、清洁高效的绿色供暖体系——清洁供暖:“能源版图”拓展,“绿色模式”焕新。运煤车尘土飞扬,煤库堆满煤炭储备,居民取暖时总要担心空气质量……说起冬季取暖,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燃煤锅炉。而现在,更多的“绿色”热力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11月16日零时起,青岛正式进入供暖季。在青岛,传统的燃煤锅炉供热方式逐渐被燃气锅炉集中供热、工业余热利用、海水热供暖、热泵热泵供热、生物质锅炉供热、空气源泵供热等新模式所取代。青岛城管局记者采访发现,在“双碳”战略背景下,青岛大力推进供热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构建多能源互补、清洁高效的绿色供热体系。清洁供暖的“领地”不断扩大,新模式不断研发。奥体中心零碳社区海瑟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清洁供暖。贾震 摄 “疆域”扩大: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和比例再创新高。 “双碳”模式下,供热能源转型的结构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的蓝天。国内不少城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清洁供暖之路。北京市发布供热新能源技术清单,涵盖中深层地热、空气源热泵等8项技术。大兴区启动北京最大深层地热供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集地热发电和居民供暖于一体的综合利用系统。济南依靠工业余热拓展清洁热源。连接济南和聊城的传热管道是国内最长的“过热管”。可将聊城热电厂余热输送至济南主城区,满足济南四分之一城区近1亿平方米的用地需求,每个采暖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6.4万吨。咸阳以地热供暖为主要特色。作为关中地热田的主要区域,局部地热采暖采用二次换热技术,实现地热利用和回灌,既高效又环保。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城市,那曲安装了全国最大的地热集中供热工程,攻克了技术难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地热集中供热项目。o 实现“热而不水”,实现全过程“零污染”排放。 2023年,《青岛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供暖多项政策措施》出台,明确青岛将全面推行清洁能源供暖。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污水资源、海水资源、土地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同时鼓励现有公共建筑项目放弃燃煤集中供热,采用清洁能源等方式供暖。在政策推动下,青岛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快速增长——2022年,青岛供暖面积3.378亿平方米,其中清洁能源供暖面积9121万平方米。 2023年政策实施后,全市供暖面积3.65亿平方米,其中清洁能源供暖面积1.32亿平方米; 2024年,全市供热供暖面积3.71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面积1.34亿平方米。今年全市供暖面积3.98亿平方米,其中清洁能源供暖面积达到1.73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和比例均创历史新高。作为青岛供热行业的“主力军”,青岛能源集团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完成“煤改气”工程,新建27台燃气锅炉,替代44台燃煤锅炉。热源效率同比提升30%,总供热能力提升40%,可满足未来15年的需求。满足供暖进度需要,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438吨,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零排放”,消除环境污染。每年6万辆重型运煤、运渣车辆造成的环境和交通问题。如今,供暖“疆土”已达1.55亿平方米,清洁能源供暖面积比例已达77%。仅到2025年,清洁供暖替代规模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城市绿色供暖规模不断扩大。不同的模式:“环境友好+经济可行”不断演变。寒冷的冬天,走在集超市、写字楼、公寓于一体的海洋万和城里,你会感受到温暖。与众所周知的热源不同,远洋万和城的热量采用辅助协同供热方式提供,主要由34台空气热泵提供,辅以2台水热泵机组,从主回水管网获取余热。远洋万和城综合供能项目采用多能源联合供电“空气源热泵+离心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辅助系统。 “该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离心式冷水机组+水源热泵’的多能源辅助系统,实现联合供热和制冷。技术的核心在于分工和协调,空气源热量根据被加热水的负荷进行调整。市政废水回水效率市政效率市政回水效率市政效率市政效率市政效率依靠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守值班运行,结合能源分配算法和日常人员的优化“通过检查,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劳动条件。”青岛能源集团供热事业部工作人员舒歌表示,该项目打造了适合商业、办公的低碳能源供应解决方案。e、公寓业态,为复杂的经济环境提供了“友善+性价比”的实际范例。随着清洁供暖的开通,包括海水热源、污水源、地源热泵、生物质锅炉、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热情况将不断更新。今年11月6日,山东省首个再生水热源接入主热网的“水”“热”联动项目——青岛李村和再生水清洁能源能源利用(一期)投入试运行。该项目采用“污水源热泵”和“热网回水供暖”模式,将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源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并入城市热力管网,替代传统燃煤、燃气锅炉供暖。执行董事、总经理赵阳介绍青岛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介绍,该项目每年提供热量54.4万焦耳,使用再生水216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开创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能源供应”的新模式。青岛李村河再生水清洁能源利用项目(一期)已投入试验。贾震 摄 在西海岸新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通过在非采暖期间捕获蒸汽为工业用户提供热量。在采暖季,为满足居民用热需求,采用低真空循环水提供热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热力也避免了能源消耗。截至目前,累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7亿千瓦时、并网电量5.1亿千瓦时、循环水热力221万吉焦。供应清洁蒸汽50万吨周边工业用户燃烧清洁生物质燃料65万吨,替代常规煤炭3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据青岛能源热电集团恒源热电公司副总经理刘胜介绍,恒源热电供热片区工业用热用户主要包括海尔工业园、海信工业园、澳柯玛工业园、上汽通用五菱、西海岸医疗中心等。在当前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加强“碳足迹”碳标签核查认证的背景下,推动燃煤机组向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改造,满足清洁热能和绿色环保的需求。权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恒源热电将于2026年启动燃煤机组生物质热电联产改造项目建设,总投资260万元。它将通过全年捕获蒸汽来满足工业用户的热需求。冬季新增清洁能源面积200万平方米,实现全年连续热电联产运行。海尔冰山污水源厂对贾镇冷热一体化改造项目投产后,年消耗生物质燃料17万吨,替代常规煤约8.5万吨,年发电1.418亿千瓦时,提供热量101万吉焦。两家单位在有效保障周边工业企业和居民清洁热需求的同时,每年还可创建25万张绿色证书。减少污染、减碳:取暖工业余热在资源稀缺的“后能源能源”中,工业余热被称为继水之后最具潜力的“第五能源”、电力、石油和天然气。但现实中,一些化工、钢铁、电力等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废气、废渣、废渣等,往往被当作“废物”浪费掉。冷空气中,新区西海岸数千万平方米的管网热网与收集到的工业废渣一起流动,带来了青岛清洁供暖的新革命。西海岸公用集团立足“产业强、产业集中”的优势,深入挖掘工业余热替代传统燃煤供热,整合片区大型电厂余热和工业废弃物,系统规划布局西海岸新区“一供热工程”,深入实施热源管接工程,形成伊桑华能热输出热输出华能热力输出是一种“一网、多源、多源互补”的新型绿色供热系统,主要利用火电线路和承载热出口的长期供热,并辅以根部工业园区余热、静脉余热等清洁能源。以青港余热项目为例。作为首条废钢零碳城市供热长输管网,该项目以青岛特钢首站为起点,沿横河东岸、滨海大道北侧向东延伸。一条全长8.2公里的新建供热管道在滨海大道与港润大道交叉口与华能长输供热管道相连。正是这短短的8.2公里,为钢厂提供余热提供了可能。青港港润大道段为余热长输管道。作为一个大米青岛特钢作为特殊钢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蒸汽、高温废渣等废热源。大部分高品位余热被钢厂用来发电自用,部分废蒸汽能源输送到董家口化工园区相关企业使用,而大量低品位余热被白白烘干。如今,原来废弃的热源找到了新的市政供热出路。根据浓度、热值等,庞工业余热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目前,前两者多用于循环发电,利用效率高;低品位余热因其自身难以利用,往往被作为“废热”排放。在清洁供暖的带动下,低品位余热也有机会“变垃圾为财富”。赵益民,西海岸公用集团能源公司技术科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运营后,供暖能力将达到800万平方米,每个采暖季可节省普通煤11.7万吨,分别减少烟尘、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23.35万吨、13.5万吨。这对于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工业余热清洁热网正在形成——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废脉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进入西海岸管热网,可满足200万平方米居民清洁供暖需求。西部华能热线项目投资16.7亿元,以华能(青岛)热电有限公司发电机组工业余热为热源,铺设61.7公里长输供热管道,可新增清洁供热面积1400万平方米。东部热力输出工程以路黄岛电厂为起点,正在建设16.3公里长的供热管道。每个采暖季可节约煤炭3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00多吨、氮氧化物1500多吨、烟(粉)尘700多吨。地芒热电和华能热电作为西海岸新区东西部供热的两条“主轴”,通过热源管网接驳工程的深入实施,成为西海岸新区清洁供暖的“主线”。同时,西海岸公用集团建设联通管道200余公里,实施东西城区供热联网工程,实现互联互通西城区华能余热系统和西海岸新区东城区DataT余热系统。 “开采和销售工业余热,可用于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这样的企业可以增加售热收入,有效降低新区城市供热运行成本。与传统燃煤、燃气供热模式相比,区域供热成本可降低3亿元。”西海岸公用集团能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立波表示,清洁热源全面替代传统热源后燃煤热源预计可节约标准煤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6000吨。减少的燃煤指标可用于碳交易,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机统一ic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