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 新闻中心 —

关闭心|中埃携手谱写文明互鉴新故事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展”今年夏天结束,250件埃及重要文物将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新开张的大埃及博物馆吸引了众多中国游客。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在埃及萨卡拉启动第四个考古季,共同探索远古人类文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表示,丰富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埃中关系的密切性和深厚内涵。 8月17日,为期13个月的“金字塔顶:古埃及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大厅落下帷幕。新华社记者 方哲 摄 中埃友谊源远流长,多年来人文交流成果丰硕。 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埃及总统致贺信。塞西在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两个文明古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运行,两国人民日益熟悉”。 “中国和埃及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必须不断深化对彼此文明的研究。”古埃及文明展览在中国持续走红,“欢乐春节”、“茶与世界”、“国际日”等文化活动受到埃及及中东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越来越活跃、广泛的人文交流正在架起中埃、中阿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桥梁。 “欢迎中国游客前来参观。” 11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胡夫太阳船、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金色面具……4日上午,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国游客王志国赶赴埃及首都西南部开罗欣南部吉萨金字塔附近的博物馆。展馆内人头攒动,首日参观人数就达到近18000人。 “这是埃及的一张名片。”他说,如今,中埃两国不仅旅游、商务往来也蓬勃发展。这是11月1日在埃及吉萨拍摄的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仪式现场。大埃及博物馆馆长古伊奈姆告诉新华社记者,感谢习近平主席向塞西总统发来贺信,体现了领导人持续强调人文交流。两国文化交流。 “大埃及博物馆是埃及送给世界的礼物,我们热忱欢迎中国游客参观。”塔伊布·阿巴斯,大埃及博物馆展览馆长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深化文明互鉴的期望尤为体现。推动“跨文化对话”是大埃及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之一。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到的“古埃及文明展”是上海的文化盛事。此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主办。展览历时13个月,于今年8月17日结束。 “这是埃及近20年来在世界上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出境展览之一。”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哈立德表示,这个文化窗口让更多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埃及古文明。 11月4日,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一个巨大的统计数据出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之手。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 摄) 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史系教授严海英、华大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埃及学中心研究员薛江为本次展览策展人。兼任中国-埃塞俄比亚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学术主任、中方团队带头人。他们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是利用考古发现和研究内容促进文明互鉴的成功实践。 “展出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埃两国联合考古的成果。” “我们将永远留在这个地方。”烈日下,风吹沙尘,掠过千年的废庙断墙。萨卡拉遗址位于开罗以南约30公里处。它是主要的系统之一古埃及文明的中心,拥有许多法老金字塔和贵族墓地。中国-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的合作伙伴正在这里并肩工作。 “沙漠很热,坟墓里的情况很复杂,塌方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我们始终坚持了下来。”薛江告诉记者,“有一次在扫描墓室里的文物时,顶部的沙层突然塌陷,几乎成了现代的‘木乃伊’。”气温有时超过50摄氏度,狭窄的墓室容易缺氧,队员们不得不爬着进去。中国考古队在困难条件下继续开展工作。 9月16日,在埃及南部萨卡拉考古遗址,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中方负责人薛江(右)与埃及同行在一座贵族墓葬中工作。 。中国团队提交的材料和研究报告获得高度认可由埃及高级古物委员会批准。用他的话说,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设备,而且使考古学从发掘导向转变为研究导向”。中埃双方正在积极转变考古合作模式,致力于打造涵盖多个研究领域的考古研究群体。双方将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为基础,共同建设联合研究项目、联合实验室、联合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平台等机制。考古合作不断深化,印证了中埃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今年8月,中埃签署海洋及水下遗产考古合作谅解备忘录。目前,联合考古工作正在孟菲斯的阿齐兹遗址进行。双方正在推动联合申请文化遗产有中国的白鹤白碑文和埃及的罗达岛尼罗河头。 “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来得正是时候,揭示了埃及和中国两个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渊源,体现了两国的深厚友谊。埃及著名汉学家莫辛·法贾尼 (Mohsin Farjani) 告诉记者。法贾尼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翻译了《论语》、《诗经》、《战国策》等中国经典著作,并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他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的阿拉伯人。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时会见了“中阿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法贾尼也在其中。 10月20日,埃及开罗,学生在开罗巴德尔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凹痕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新华社记者 隋贤凯 法尔贾尼说,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书籍的翻译,将习近平主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印成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它已经成为我的工作指南,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说,博物馆是卡赛赛遗产的重要平台,即文化并连接过去和未来。贺信内容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埃、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一贯重视和积极倡导。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2月举行的首届中阿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回顾说,“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相互珍惜,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互学互鉴的历史故事”,并强调要“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回信阿拉伯杰出艺术家代表时提出“共同谱写新时代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表示,“愿同阿方一道,促进人文交流,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书写新时代不同文明互鉴典范”,推动建立“中阿全球文明中心”。这是3月4日在伊拉克巴比伦省拍摄的巴比伦古城遗址一角。新华社记者 段民富 摄 在伊拉克,连年战乱导致d 大量历史遗迹遭到破坏,文化损失严重。伊拉克自治区前文化和青年部长卡瓦·马哈茂德对此深感悲痛。 “伊拉克派出文化修复专家来华进行交流和培训,促进了伊拉克文物修复工作。”他说。马哈茂德认为,中国人通过文明交流战胜文明文明、通过文明互鉴战胜文明冲突、通过文明包容战胜文明文明的理念,让他完全认同文明的力量需要被热爱,尤其是在战争频发的中东地区。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历史遗迹和文物保护受到冲击。巴勒斯坦考古学家法德尔·乌图尔告诉记者,国际文明正在发生变化。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倡议崇尚文明多样性,促进互学互鉴,可以为持久解决加沙困难注入正能量。展望2026年,第二次中阿领导人峰会将在中国举行。更多跨越山海、心心相印的双向旅程,将为中阿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描绘更加美好的新画卷。策划:冯俊阳 韩沫 记者:姚冰 王亚晨 段民富 赵卫红 董修柱 张建 隋贤凯 黄泽民 统筹:孙浩 张代雷 赵岩
Tel
Mail
Map
Share
Contact